通辽:乡村振兴里的“税务力量”

发布时间:2021-11-16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 字号:[大][中][小] 打印本页分享
0

   今年以来,通辽市税务部门采取综合措施,全面精准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助力乡村振兴。 

  红利落袋特色产业轻装上阵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红薯种植面积超过2700亩,年产值达1460万元。红薯产业正在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亮点。 

  红薯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并非一夕之功。“不种玉米种红薯,能行?”2012年,村长付永久决定带领5户村民带头试水,成立了红薯种植合作社。“当时合作社刚成立,哪里懂得税收政策,多亏税务部门开通了绿色通道,很快就办完了税务登记。”付永久感慨道。 

  2018年互利村成立内蒙古沃禾农产品有限公司,整合入股土地统一种植红薯,建厂房买设备统一加工粉条,最后统一品牌进行销售。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如今互利村红薯亩产量已超过4000斤。 

  练内功,也借外力。为了支持红薯产业发展,奈曼旗税务部门组织业务过硬、熟悉涉农政策业务骨干,深入田间地头,围绕涉农企业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滴灌式”培训辅导。同时,对处于发展期的涉农企业给予重点帮扶,把税费政策渗透到 “最后一公里”。2020年,内蒙古沃禾农产品有限公司累计享受税费减免6.4万元。如今,互利村已经从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围绕各地特色优势产业,通辽市税务部门紧跟乡村振兴步伐,税收优惠政策持续发力。今年前10个月,通辽市税务部门落实支持“三农”税收政策减免已达7.9亿元。 

  “春雨润苗”为企业纾困解难 

  在通辽市科左后旗铁建村瑞达种植养殖合作社平欧大果榛子试验基地里,郁郁葱葱的榛子树整齐排列,一簇簇榛子挂在枝头又大又圆。“每亩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小榛子长成了致富果。”看着丰收的果树,合作社负责人毕功生掩饰不住笑意。 

  “合作社成立初期,一面应对着技术难题,一面应对着管理难题,好在税务部门把我们纳入了网格化管理,我们只管专心搞发展谋振兴。”毕功生说道。税务部门参照社区网格员管理制度,对辖区内企业实行“一对一”网格化管理,持续为小微企业送政策、优体验、助成长。 

  为了烧旺税收服务乡村振兴这把火,当地税务部门联合工商联开展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密切关注小微企业办税需求,围绕“惠苗、助苗、护苗”三大类内容,推出便捷发票领用、精简证明资料、拓展网上办税等24条措施,这些举措思路清晰、指向明确,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为便利农户和涉农企业办理涉税事项,通辽市税务部门进一步精简办税流程,压缩纳税时间,先后推出“智能外呼”“扫码办税”“社保费掌上办”等服务,让纳税人缴费人办税不出乡镇。如今,该局的“非接触式”办税清单已经涵盖了222项业务,全程网上办事项达到203项。 

  选贤任能锻造乡村振兴“精兵劲旅” 

  广大驻村干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如何让税务干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在产业发展上和集体经济壮大上,为乡村振兴出点子、谋出路,带领群众致富,考验着税务部门的智慧。 

  通辽市税务局严把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质量关,一方面积极鼓励引导脱贫攻坚期间,群众反映好、身体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驻村干部“留下来,再送一程”;另一方面紧扣乡村振兴和包联村产业发展重点目标,因村选人、重点匹配,把“最能打仗的人”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并强化服务保障,切实解决派驻干部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市税务系统新一轮1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已全部奔赴乡村振兴一线。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养殖、林果蔬菜、庭院经济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是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加速路,我们正在研究方案,尽快让村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9月份履新的税务干部杨光,对于科左后旗茂道吐苏木阿贵嘎查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的新身份和乡村振兴工作信心满满。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