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通辽市曾饱受风沙之苦。史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末,科尔沁草原沙漠化面积占总面积77.6%,全市沙地面积达到4086万亩,大片牧场沙化、草甸地盐碱化,境内西辽河、新开河、叫来河相继断流,农牧民群众因灾致贫返贫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贫困落后的经济社会环境,全市各族群众义无反顾地向风沙宣战: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建设自然保护区……在推进防沙治沙的同时,坚持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并重、治沙与治穷双赢,以发展沙地经济林产业、生态旅游产业、黄牛产业等精准措施,圆了群众“沙里淘金”的致富梦。全市税务系统紧跟市委、市政府步伐,不断加大对防沙治沙产业的税收扶持力度,为当地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税收红利支持,在增绿增收中积极贡献税务力量。
天气渐暖,科左后旗海龙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人开始忙碌起来,浇水、施肥、栽树苗,一棵棵小树渐渐长成抵御风沙的“绿色长城”。该企业负责人齐海龙算了一笔账:“2020年仅‘植物养护’这一项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就减免了10万元税款,我们把这笔资金投入到扩大生产中,多种了10亩桃树,预计可增加近6万元的收益。”在税惠政策的激励下,科左后旗现有30余家从事造林、绿化的企业,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06万亩,其中经济林果产业创造产值2000余万元,惠及农牧民1.2万户。当地的“生态扶贫案例”入选首批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印证了科左后旗生态修复工作取得的成绩。
防沙治沙,靠沙吃沙。号称“八百里瀚海”的塔敏查干沙漠在库伦旗境内东西绵延约60公里,当地人依托这一资源打造了银沙湾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形成了特有的沙漠、戈壁、草原、水域相结合的生态景区,每年吸引中外游客近100万人前来游玩观光。近几年,景区相继推出沙漠越野拉力赛、沙漠音乐节等项目,大大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0年至今,景区享受到50余万元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企业财务负责人解恩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景区将开发几个新项目,相信在税惠政策的助力下,景区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昔日漫漫黄沙,今朝绿意盎然。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全市2000万亩沙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61%,森林覆盖率达到23.78%。
微风摇曳中,各种花卉苗木姹紫嫣红、花香四溢,远处一棵棵樟子松整齐排列,形成一个个绿色方阵,向沙地深处抵进。(王妍 邓美琪)